很多企業看似趕在了潮流上,實際是“新瓶裝舊酒”,仍然在用傳統理念運營移動互聯網營銷。以現在大熱的微信營銷為例,普遍存在三大誤區。
誤區一:把企業賬號做成CCTV
有人說,如果你的微博粉絲超過1000萬人,你就成了CCTV。
所以,幾乎每個運營企業社會化媒體的人,都是用粉絲數來衡量自己運營業績的優劣。大家都希望做一個如同CCTV的社會化媒體大號,這必然導致傳播結構的大一統,最終一個企業,只有一個社會化媒體的聲音。
殊不知,社會化媒體時代,大家的內容需求是分眾的。企業微博、微信號天然具有商業化內容的定位,粉絲對這些內容的興趣是有限的。相對于嚴肅內容,所在區域或周圍圈子的產品、服務及活動、不同消費者與品牌相關的軼事、趣聞等內容更容易吸引用戶,而這些內容往往散布在企業員工、經銷商、消費者、第三方合作伙伴等企業廣泛的商業生態結構的社會化媒體中。
希望有一個大一統的社會化媒體傳播結構,做成CCTV,且不談實現可能性有多大,就傳播結構本身而言,它又從去中心的趨勢中復辟到中心化的結構趨勢了。
既然去中心化的媒體結構更符合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趨勢,為什么不建立多元的社會化媒體傳播結構體系呢?除了企業官方賬號以外,企業的經銷商、員工、消費者、股民、第三方等都成為你的傳播體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這樣的結構,才是符合社會化傳播規律的結構!
當然,這樣的結構,它的監管、引導和激勵一定會更復雜,如果沒有移動互聯網的技術,是難以想象的。
誤區二:絞盡腦汁做精品內容
按照把企業賬號做成CCTV的傳統思維模式,自然會沿用傳統的內容生產方式—走精品路線。企業的賬號運營人員想破腦袋都在琢磨內容,追求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但往往都是皓首窮經的投入、掌聲寥寥的回報。
顯然,單槍匹馬的企業社會化媒體運營人員既不是央視內容創作的豪華班底,也不是4A公司的金牌文案,內容質量顯然很難稱得上“精品”內容。
所以,大多數粉絲都不買賬,活躍度有限。反過來,談及企業微博微信為何運營不好時,企業往往還是歸咎于“內容!內容!還是內容!”。
其實,社會化媒體是去中心化,內容完全沒有必要精品化。去精品化,輸出和社會化媒體定位匹配的內容,就足夠了。
以微信為例,個人發在朋友圈的內容,哪怕low到完全是流水賬記錄,都可能有若干個閨蜜或死黨給你點贊,這就是社會化媒體的本質形態—有限的人通過他們感興趣的有限的內容來交互(當然,如果內容質量更高,交互的人會更多)。
所以,企業社會化媒體運營的內容定位應該是明確定位,針對有限數量的目標人群,努力做匹配自身能力的內容就足矣。
一個生鮮企業,天天在微信上發布他的土雞如何飼養,牛肉如何可追溯,蔬菜如何有機種植這樣的話題,就成功地黏住了一大幫追求品質的吃貨粉絲。
所以說社會化媒體結構多元化的搭建及管理問題解決之后,內容其實不是高大上的難事,講你受眾關心的樸素語言,就能夠達到潤物無聲的傳播效果。